女巫電影與何謂巫
近日看了兩部奧地利電影。一部是2017年、得到德國影評人協會最佳攝影獎的《女巫》(Hagazussa),一部是2024年柏林影展銀熊獎的《魔鬼之浴》(Des Teufels Bad)。
這兩部電影都在講中世紀女子如何在孤立無援的狀態下,逐漸走向瘋狂,成為眾人口中的「巫」。
我們今日喜歡講「獵巫」,但是我們很少深入何謂「巫」。
有些社會,「巫」被視為雙靈人,是人與神的溝通者,有的極獲尊重,有的「正邪皆備」。而其他社會,巫,就是黑巫,需要被獵。
不論哪種,他們(她們)都是具有一種超越常人的能力。超越常人者,簡單說,就是超越社會正常值。裡面可能是異乎常人的敏銳,異乎常人的瘋狂,異乎常人的解構能力,異乎常人的操縱他人能力。
《女巫》裡的女主角因長年寡居林間,有個來歷不明的嬰兒,自立自足,因而成為眾人眼中的巫。她被強暴,牲口被屠殺,自主性一步步瓦解,進入瘋狂。
《魔鬼之浴》的女主嫁了一個同性戀丈夫,她的苦無法訴說,逐漸對生活失去欲望,她想死,但是她不能自殺,自殺者無法進入天堂。所以她殺人,殺人之後,速速到教堂告解,靈魂獲得赦免,雖遭斷頭刑,死後不必受煉獄之苦。
而她不是個案。那個時代有上千上萬個案例想死卻囿於教義,最後成為殺人兇手,女性居多。
這兩部電影都是透過另一個途徑檢驗「巫」背後的女性歷史處境。
或許我們該慶幸,今日未能落入社會正常值的人有很多藥物可以穩定自己,戴上面具,直到面具破裂,被送入醫療機構,被社會「眼不見為淨」!
畢竟,傅柯說「瘋狂是人文的」。

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